“五一”假期,“陽泉記憶·1947”文化園二創推出的沉浸式情景劇《人間煙火》再一次成為流量焦點,帶動周邊餐飲、零售及住宿業態同步升溫,文旅消費呈現“鏈條式”拉動效應。
景點的熱度是游客“用腳投票”的選擇,而收入則是一個地方文旅業發展情況最直觀的指標。從這個角度來說,城區的文旅融合無疑是突飛猛進的。2024年,城區接待游客170萬人次,旅游收入1625.8萬元,同比增長37.5%。文化為旅游注入靈魂,旅游為文化搭建舞臺,讓城市魅力盡情綻放,也為未來的發展鋪就了一條充滿無限可能的光明之路。
近年來,城區按照“宜融則融、能融盡融,以文塑旅、以旅彰文”的思路,從觀光到體驗,從看景到入景,以文化提升旅游的內涵品質,以旅游促進文化的傳播消費,文旅融合步伐鏗鏘有力,2024年順利通過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工作省級初審驗收。
重點景區持續火爆
“百貨商場、48家企業廠牌、公用電話亭、大喇叭播放的青春序曲……來到這里,感覺又回到了年輕的時候?!薄拔逡弧奔倨冢辽灵L的陽泉人王潤林邀約好姐妹到“陽泉記憶·1947”文化園游玩,懷舊情緒在拍照打卡站一點一點被喚醒。
情緒價值是旅游的重要驅動。走進“陽泉記憶·1947”文化園,各主題館內有3D彩繪墻、手繪墻、光影墻、網紅拍照機、全息投影教室等,建成了國內首個科幻主題文學館——劉慈欣科幻文學館,配套的商業街內則有中影星美影院、酒窩清吧、軍武庫熊貓戰術俱樂部等,情景劇《人間煙火》演出持續火爆,既能為游客提供各類奇幻、潮玩、趣味體驗,又能讓游客在朝花夕拾中與歷史相遇、與文化相遇、與傳統相遇?!瓣柸洃洝?947”文化園是全省首家以“城市記憶”為主題的沉浸式文旅園區,通過對老舊工業廠房改造升級,開啟了老城區城市更新和工業遺產保護的新模式,推動紅色歷史、工業元素、現代創意碰撞出耀眼的火花,先后被評為國家級夜間文化和旅游消費集聚區、國家級4A級旅游景區、省級工業遺產。
如果說“陽泉記憶·1947”文化園是從“工業銹帶”到“生活秀帶”的城市新地標,那么城區另一個國家4A級旅游景區評梅景區所在的小河村,則是一個看得見山、望得見水、記得住鄉愁的美麗鄉村。小河村是中國歷史文化名村、中國傳統村落、中國景觀村落、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,發展文旅產業既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,又面臨創新發展的時代新課題。近年來,該村堅持農文旅融合發展思路,重點培育文化創意產業、生態觀光農業、農耕農事體驗、高端民宿體驗等新業態,對石評梅祖居進行了改造,依托村莊周圍的自然風景建成了長達7公里的健身步道,建設了一個占地1000平方米的游客中心和占地1.3萬平方米的生態停車場。目前,小河村附近的太行一號旅游公路城區段完成建設,小河精品民宿“梅漾小河”正式投入運營,多米星際科幻無動力樂園建成開放,小河古村評梅景區入選“10條山西鄉村旅游精品路線”,形成了集山水觀光、餐飲休閑、古村民宿于一體的鄉村文旅業態,宜居宜業宜游成了這里的鮮明標識。
在“陽泉記憶·1947”文化園首創首成國家4A級旅游景區的同時,城區積極謀劃推進“一站一街”陽泉老街項目,以百年老火車站為核心,以舊郵電大樓、聚興街(沙江小市)為節點,在德勝街打造陽泉老街,主打懷舊、慢生活體驗,與“陽泉記憶·1947”文化園互動呼應,形成文旅消費一體化新場景。
全域旅游蓬勃發展
中共創建第一城舊址入選首批市級紅色文化遺址、大陽泉古村“一席書院”常態化舉辦非遺體驗活動、“峪見+”系列成為郊游打卡新熱門……近年來,城區堅持全域發展思路,按照標準化、特色化、品牌化發展方向,圍繞打造“紅色”“古村”“生態”三個類型的文旅IP,聚焦“吃”“住”“購”“娛”等全鏈條全要素,持續完善全域旅游要素體系,全力推動旅游從“打卡式”向“體驗式”、從“景點游”向“全域游”轉變。
圍繞深化紅色文旅集聚區建設,堅持紅色文化同紅色旅游相融合,以紅色項目建設為抓手,城區持續推動中共創建第一城舊址提檔升級,不斷豐富展陳內容,大力發展研學、教育等業態,實施百團大戰獅腦山戰斗遺址保護修繕工程,推進人民日報造紙廠舊址活化利用,進一步挖掘“中共創建第一城”紅色IP獨有文化內涵和紅色歷史價值,著力打造獨具城區特色的紅色文化品牌。
圍繞深化鄉村文旅集聚區建設,全國歷史文化名村大陽泉古村文旅基礎設施項目完成立項,編制完成魁盛號保護修繕方案,完成景元堂修繕工作并對外開放,張家老院、張家圪臺大院2處低級別文物完成日常養護,“一席書院”、古林子工作室、西苑咖啡館等吸引眾多游客前來研學、打卡消費;持續打造“峪見+”系列文化品牌,神峪村“知青大院”持續火爆、露營基地初步成型,牛家峪村“疏影”特色民宿正在進行內部裝修升級,山谷藝術空間、圪臺村紅色國防教育基地各類團建活動精彩紛呈;南莊北嶺“田園式”旅居康養、農文旅綜合體項目加速推進,隨著農耕體驗區、露營餐廳等配套設施逐步完善,這里正形成“半日采摘+半日康養”的微度假閉環……
圍繞深化城市記憶文旅集聚區建設,積極謀劃推進科幻體驗館提質升級、文體中心綜合場館項目,加大《人間煙火》沉浸式演出、5D飛行影院推廣力度,打造“夢回中國年”等活動,推出打鐵花、飛天鳳凰等非遺表演,做優非遺文化市集,持續豐富景區業態;加快實施“一站一街”項目,推動民俗展演與“陽泉老街”深度融合,為城區延文脈、彰特色、聚人氣。
為深入推進全域旅游發展,城區精心編制了全區手繪文旅地圖,并不斷完善“智慧導覽系統”,利用信息化、互聯網等科技手段,通過語音、文字、圖像等形式,生動展現全區主要交通路線、重要文物、山川河流、景點、公園等文旅資源風貌?!叭缃?,游客可通過掃描手繪地圖上的二維碼進入‘智慧導覽系統’,對接高德、百度等導航服務,實現吃、住、行、游、購、娛等GPS精確定位導航。”城區文旅局副局長王素花說。
主題活動層出不窮
春日的桃河公園,22個品種、上萬株桃樹與36個品種的郁金香次第開花,將公園裝點成一片粉白嫣紅的花海,綿延成“十里桃花”景觀帶。在這里,人們賞花、品非遺、觀表演,更有大型實景劇《桃花韻》讓人身臨其境,將單向觀景轉化為多元文化體驗,每個人都陶醉于沉浸式的文化場景。
旅游承載著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,而文娛活動則可以高濃度地滿足這一情感訴求。近年來,城區深入實施“文旅+”“+文旅”發展戰略,強化創意和科技賦能,不斷創新文旅消費場景,持續舉辦多彩活動,加大文旅惠民力度,做大做強做優消費市場,推動文旅消費提質擴容,滿足了群眾對于旅游從“走馬觀花”到“情感共鳴”的方式轉變,進一步增強了旅游的獲得感。
在小河村,“春節廟會”“元宵節燈會”“‘五一’漢服巡游”“消夏晚會”“青年讀書沙龍”“‘鄉村振興’研學”等活動好戲連臺,特別是引進了“醉關公”小林子、“福建游神”等熱點IP,創編了情景劇《評梅往事》《白蛇傳》及實景戲《石府招婿》等演繹劇目,進一步豐富了景區文旅體驗;夏季持續開辦“文化夜市”,以古村歷史文化為內核,以“夜市、夜展、夜食、夜秀、夜宿、夜景”六大主題活動場景延攬顧客;同時,定期組織剪紙、陶藝、根雕等非遺體驗,舉辦評梅攝影藝術節、楹聯文化節,舉辦民宿產業論壇、農特產品直播推介會,聯合周邊鄉村策劃精品旅游線路,推動區域文旅融合。
“陽泉記憶·1947”文化園則依托陽泉記憶館、多功能廳、工人大禮堂、美術館、城市書房等場館,深化提升“文化+”“旅游+”“會展+”等新模式,讓游客獲得多元文化體驗。自去年以來,文化園已成功舉辦車展、非遺市集、藍莓音樂節、老電影放送、歐洲杯轉播、動漫嘉年華、文化惠民演出、沉浸式情景劇演出等各類專場活動超百余場。在“夢回中國年”活動中,大型燈展流光溢彩,非遺民俗表演精彩紛呈,古風市集熱鬧非凡,沉浸式巡游帶領游客穿越時空;中秋國慶“金秋美好生活節”期間,美食市集香氣四溢,花藝展精致典雅,惠民演出好戲連臺;“陽泉之夜”大學生音樂會、搖滾樂隊演出等潮流活動,搭配夜市與懷舊電影放映,點燃城市夜生活激情;沉浸式情景劇《人間煙火》通過實景還原與演員互動,生動展現普通家庭的時代記憶;舞劇《那一抹紅》、晉劇豫劇專場、清廉主題文藝匯演等專業演出,讓文化藝術真正走進群眾生活,成為市民生活中一抹亮色。
除此之外,大陽泉古村“一席書院”每逢傳統節日,都會開展非遺研學、國學誦讀等活動,引領人們參與體驗活字印刷術、投壺、八段錦、手工皂制作等傳統技藝;“一方庭院”里,省工藝美術大師古林子傳授陶瓷制作技藝、陽泉儺面具制作技藝。與此同時,大陽泉村還常態化舉辦年畫展、百福書法展、古繡樓拋繡球賜福表演、古街祈福民俗表演等活動,展現“漾泉古韻”,打造“陽泉故里”旅游品牌。
中共創建第一城舊址里紅色研學如火如荼,圪臺村四季不斷的采摘游引領人們感受田園之美,牛家峪“山谷藝術空間”里各類文藝活動持續舉辦……
文旅融合,是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。從工業遺存中崛起的城市地標,到青山綠水間煥新的美麗鄉村;從紅色記憶里流淌的精神血脈,到非遺傳承中躍動的文化基因,城區以文旅融合為筆,在歷史與現代的經緯間,繪就出一幅“詩與遠方”交相輝映的生動畫卷。當游客的腳步丈量著街區的煙火,當文化的芬芳浸潤著全域的山水,當創意的火花點亮每個節慶的夜晚,我們看到的不僅是旅游數據的攀升,更是一座城市以文化為魂、以旅游為翼,向著高質量發展振翅高飛的蓬勃姿態。(于麗靜?薄紅貞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