端午節是我國古老的節日。所謂端午,端為開始、開端,午為陽、為火,端午意味著天氣由冷轉熱,是炎熱氣候的開始。除了與天氣密切相關外,端午時節還與人的健康有著極為重要的聯系。 端午后迎來“毒月” 古人云:“農歷五月,天地交泰,毒邪滋生。”農歷五月氣溫升高,雨水增多,濕熱交蒸,蚊蟲滋生,細菌、病毒繁衍速度加快,容易引發各種疾病,故而稱其為“毒月”。此時,自然界陽氣浮越于外,人體氣血也趨向體表,而人體內部陽氣相對不足,臟腑相對虛寒,脾胃運化功能減弱,濕邪、暑邪容易乘虛而入,易出現困倦乏力、食欲不振等癥狀。其中五月初五、初六、初七、十五、十六、十七以及廿五、廿六、廿七這九天,被稱為“九毒日”。因此,端午也是中醫養生的重要節點,此時陽氣旺盛,濕熱漸生,正是驅寒除濕、調理體質的黃金期。 端午后這些疾病容易高發 胃腸炎。端午后氣溫升高,人體內的血液多涌向體表,幫助散熱,消化道的血流量就會有所減少,從而讓本來就虛弱的脾胃變得更加虛弱。此外,入夏后食物容易變質,如若人體的免疫功能低下,一旦病原體入侵,常出現腹瀉、嘔吐、腹痛等相關癥狀,引發多種胃腸疾病。 濕疹。進入農歷五月后,與濕熱有關的皮膚病幾乎占了門診的60%-70%,尤其是濕疹、水皰、瘙癢讓很多人感覺不適。此外,大約有10%的濕疹是由勞累、精神壓力大、焦慮等引發,因此,對于皮膚病,一方面要注意護膚,保持皮膚清潔,另一方面就是要注意精神調節。 關節痛。端午節后,很多地區迎來梅雨季節。連綿不斷的陰雨天,在濕度跟溫度的雙重打擊下,有關節炎的人實在是“頂不住”了,出現關節疼痛、腫脹、僵硬。受到損傷的關節,關節腔不再密閉,遭遇外界濕度增高,很容易導致關節囊中的滑囊液增加,不但不能起到潤滑的作用,還會使關節處阻塞,出現活動障礙。 胰腺炎。端午過后,天氣逐漸炎熱,啤酒、燒烤、小龍蝦成為很多人夏夜的“標配”。提醒大家,暢享美味要適度,否則容易引發急性胰腺炎。急性胰腺炎是指胰腺分泌的消化酶異常激活,對胰腺及其周圍組織自身消化所致的化學性炎癥。常見原因有暴飲暴食、膽道疾病、高脂血癥、大量飲酒等。要避免暴飲暴食,少喝酒或者不喝酒;有高脂血癥的人,應低脂飲食,堅持服用降脂藥。一旦出現腹痛、惡心、嘔吐、發熱等類似急性胰腺炎癥狀,應立即禁飲禁食,到醫院就診。 心腦血管病。隨著端午過后氣溫上升,心腦血管疾病患者需要注意避免大量出汗。因為出汗過多會導致體內血量減少,血液變得黏稠,增加心腦血管堵塞的風險。比如,冠心病患者容易發生心肌缺血,出現胸悶、氣短等心絞痛癥狀,嚴重的甚至會發生心肌梗死、心律失常、心力衰竭,甚至導致死亡。梅雨季節多雨潮濕,空氣濕度顯著增加,氣壓低,人體感覺悶熱,容易出現胸悶、氣短、煩躁、心慌等不適癥狀,誘使血壓升高。 記住這幾點,身體不淤堵 為了平安度過“毒月”,面對細菌、病毒等微生物的侵襲,自然環境中有害物質的威脅,以及人體內因氣候等因素產生的“濕毒”“熱毒”等不良影響,我們迫切需要采取有效的自我調節和清除措施,以維護自身的健康與平衡。 懸掛艾草。菖蒲俗話說:“家有三年艾,郎中不用來。”端午時節可懸掛艾草和菖蒲,艾草性溫,芳香化濁,可以驅蚊蟲、凈化空氣,菖蒲提神通竅,可以預防皮膚病和呼吸道疾病。 佩戴中藥香囊。“戴個香草袋,不怕五蟲害”。制作和佩戴中藥香囊,常用蒼術、藿香、艾葉、薄荷、丁香之類芳香藥物,可以預防蚊蟲叮咬和夏季感冒。 適當戶外運動。中醫講“春夏養陽”,適當戶外活動可以促進氣血運行、排汗祛濕。推薦快步走、慢跑或者八段錦、太極拳等輕緩運動,避免大汗傷陽氣。 午間適當曬背。端午前后陽氣最盛于午時(11:00-13:00),每天可適當曬背15分鐘(避開烈日),借天之陽補人之陽,驅散寒濕。但要注意補充水分。 睡好子午覺。起居上注意睡子午覺,中午11點-13點之間,小憩20-30分鐘,晚上11點之前入睡,可以交通心腎、調和陰陽。同時,要避免長時間待在空調房,避免濕邪留滯。 中草藥湯泡腳。用艾草、佩蘭、柏葉、桃葉等煮水進行洗浴或泡足,也能避免穢濁之氣近身,驅趕蚊蠅,并且具有解除疲勞及治療皮膚疾病等效用,即“煎百草為湯,老幼皆浴”。 (陽泉市衛生健康促進中心供稿)
|